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甘肃省泾川县国税局 作者:尚志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10
摘要: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是在取消名目繁多的审批事项后为防止疏于管理加强跟踪问效提出的一个概念。2008年新法实施后,部分项目税收和会计的差异会涉及到跨年度调整,特别是所得税优...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是在取消名目繁多的审批事项后为防止疏于管理加强跟踪问效提出的一个概念。2008年新法实施后,部分项目税收和会计的差异会涉及到跨年度调整,特别是所得税优惠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大都采取备案方式进行管理,加之近年来征管模式改革,一窗式管理或全职能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执法风险更多转移到事后管理环节,后续管理被赋予了更迫切的现实意义。建立所得税这些项目的事后监控动态管理机制,以利核实企业所得税税基,强化税源精细化管理,是所得税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管好税源、保护税基。     一、后续管理的对象及环节      我们认为在新税法下后续管理事项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跨年度的相关事项;二是事后需要对真实性进行核实的事项。经粗略统计,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即优惠类项目的后续管理、扣除类项目的后续管理以及其它部分涉税事项的后续管理,共计18项:1. 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 2.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所得税优惠;3.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所得税优惠;4 .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优惠; 5.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 6 .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 7 .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补偿收入所得税优惠; 8. 企业特殊重组业务 预缴及汇缴; 9. 符合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所得税优惠 ; 10. 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税收优惠;11 .固定资产经营性租赁费用税前扣除后续管理;12 .职工教育经费后续管理;13. 广告宣传费后续管理;14.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后续管理; 15 .准备金项目后续管理;16 .总分机构后续管理;17 .亏损弥补后续管理;18 .境外所得税额抵免后续管理。从上述统计来看,这些后续管理项目主要集中在汇算清缴期之后, 应根据对象所处环节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二、后续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法实施后,后续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以相关政策为规范,以台帐管理为起点,将台帐数据与征管软件申报数据相比对,结合专项核查和纳税评估,对相关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下列问题。     (一)后续管理事项不明确, 缺乏统一的后续管理办法。 一是现行政策未明确后续管理具体事项,未对后续管理事项进行有效分类。二是未制定统一的后续管理办法,缺乏操作规程。现行的相关事项的后续管理主要是在各个单行文件中予以反映,比较杂乱,对如何进行后续管理没有具体指引。三是后续管理手段不明确,除了日常管理外,对评估、稽查手段如何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没有相关指引。四是岗责体系不明。对不按规定进行后续管理如何处理均未做明确规定,影响后续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部分税收政策的规定不明确 。如在对总分机构的管理中,明显存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监管职责不清,对分支机构汇总申报的税款是否具有审核权和稽查权没有明确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如何管理、管理到何种程度没有依据。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税务机关能够比较全面掌握财会知识和企业所得税政策、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税务评估的复合型人才不多,致使难以适应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从而弱化了后续管理。如未按规定进行台帐登记,台帐的真实性受到置疑。     三、加强后续管理的思路及建议     (一)制定后续管理办法。由总局或省局制定统一的后续管理办法,界定后续管理的内涵,明确后续管理的事项,并对这些事项合理进行分类,规范操作流程,选取适应的管理方法。     (二)明确后续管理思路。在对后续管理的探索中,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管理方式:     1.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后续管理的分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在对总分机构的管理中,一是要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协作,建立和完善总分机构主管机关联系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总机构向分支机构传递相关信息的时限规定;二是开展分级的跨区域联合税务检查工作,赋予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检查权,明确查补税款的就地入库,调动当地税务机关管理积极性;三是要求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理税务机关对部分税前扣除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如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事项。对长期亏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选择典型行业深入解剖,逐户开展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逐步扭转亏损面过高的局面。要结合汇算清缴强化亏损额的审核确认,分户建立亏损弥补台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调后亏损数据有变化的,及时予以重新登记。对享受减免税企业,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和监控。企业申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时限,做好减免税的审核审批和备案管理。享受优惠期间,要定期进行实地核查,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防止企业将非减免税项目纳入减免税项目,不符合条件仍继续享受优惠等问题的发生。     2.实施台帐管理。对政策性和连续时间强的项目的实施台帐管理,能真实记录所得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对相关项目实施有效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是后续管理的起点。一是要完善台帐种类。根据业务需要,在省局已经发布的十个台帐的基础上,增加对政策性搬迁收入、资产折旧摊销时间性差异、各类税前不允许列支的准备金提取转回、房地产企业成本费用归集等台帐的建立;二是要完善台帐内容,使之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业务情况。如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方式多种多样,那么在设计税收优惠台帐内容的时候也应根据政策的规定分减免税收入、减免税所得额和减免所得税额填列;三是与综合征管软件相衔接,自动产生电子化台帐,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     3.实施信息化管理。一是结合综合征管软件、评估软件,逐步开发后续管理软件或在相关软件中增加后续管理模块,建立统一的后续管理平台,发布后续管理任务,跟踪监控后续管理绩效;二是增加现行综合征管软件对企业申报的税收优惠数据、资产损失金额的校验功能。现行综合征管软件对企业申报的税收优惠数据、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金额是否经税务机关备案通过并无制约关系,导致一些企业在申报时未经税务机关备案便享受了税收优惠。
  

开展企业所得税后续风险管控的七条建议

  为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纳税服务,有效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将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事项改为备案制管理,税务部门根据企业备案事项开展后续管理。备案制管理方式环节少,资料内容清晰,一站式办结,让纳税人及早享受到税收政策带来的实惠。但在备案制方式下,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真实,资质证明是否符合实际,经营项目是否符合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项目,只有通过税务部门实施后续管理才能确定。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开展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降低涉税风险,是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主管税务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所得税优惠改为备案制加大了后续管理风险和难度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划分为审批类、事先备案类和事后备案类三种管理方式,并在省、市、县(区)三级进行了权限划分,实现了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对企业所得税涉税优惠全面实行备案管理,企业所得税涉税优惠的具体管理全面遵循《纳税服务规范》和《税收征管规范》。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后,办税服务厅前台人员受理备案时,审核《备案表》内容填写是否完整,附送资料是否齐全,基本不涉及相关税收业务,对优惠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不做详细审核。备案资料传递到主管税务分局,按照风险管理要求,主管分局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后续管理,所有的业务均归属主管分局管理人员工作按期完成,涉税事项均由基层主管税务人员判断和甄别并进行后续管理,其中的压力和责任可想而知。企业申请时间性要求强,申请事项专业性较强,税务部门对部分领域无法有效判断甄别。加之系统内部传递以及基层部门日常琐碎事情的羁绊,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真实性核实,后续管理往往滞后。因此及时有效开展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降低税企双方涉税风险已经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对策

  推进和加强后续管理,可以保持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连续性,保障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防止出现管理真空,进一步提升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效。

  (一)清理整合现行各类政策。结合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规范、税务管理员制度以及各现行各类税收文件规定,对各类相关涉税文件进行梳理,对表述不一、互相矛盾的文件政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对指标设定较高而实际工作中无法办到或者难以达到的要列出清单,上报上级部门予以重新制定或及时清理,提高基层税务人员后续管理风险应对的可操作性。

  (二)清晰明确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西部大开发政策明确了产业指导目录的政府部门界定部门为发改委或其授权部门,但是对于技术研发费扣除、购买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能源合同管理项目鉴定等项目,表述较为笼统,建议对此类问题进行梳理,对于涉及到政府部门职责的予以明确。

  (三)加强人员配备和培训。企业所得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许多干部都是身兼数职。目前人数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税务部门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提高税务工作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税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因此税务系统人员配备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短期大批量增加人员显然不可能,因此建议采取两个方式:一方面税务机关加强对新生力量的培养,注重人才的选拔和积累。另一方面改革人事档案编制,增加事业编制,从税务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以及大企业财务管理层特招一定的具有专业资格的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对外开展税务稽查评估等工作,又可以承担对内的会计知识业务培训,可谓一举多得。

  (四)成立专业团队管理模式。从全系统内部评选出一些专业强,实际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专业团队,按照职责分工成立相应的评审小组,对系统内难以判断和难以把握的特殊事项启动网络专项评审。充分依靠和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共享数据资料,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隔阂限制,对企业的涉税事项中生产特性和工艺流程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做出具有权威性的评断。对网络评审还不能解决的采取实地调查核实,实地调查人员可派遣专业团队的工作人员联合组成工作组进入企业实地核查,做到人员最优化组合,有效解决基层棘手的问题。

  (五)加强财务制度会计核算管理力度。财务会计报表是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反映,是地税机关明确征纳双方法律责任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加强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深化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的分析运用,发挥信息资源在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核算是否真实可靠,数据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对减低征收风险意义重大。

  (六)强化信息采集,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从所得税存在的风险来看,部分项目是政策和数据不透明、共享而带来的税收风险。因此,建议税务部门牵头,成立大的数据集中和交换中心,既建立税务系统信息的充分利用,还要利用政府的各类信息,比如工商登记开业信息、土地出让信息、房地产登记备案信息、政府相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拨款信息等,都能进行数据集中和交换,税务部门可以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清分,发现涉税风险的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有效降低。

  (七)建立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机制。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基层税务人员存在着一定等靠的思想,上面不推,下面不动。因此需要在岗责体系、人员配备等上予以明确,并与相应绩效考核相挂钩,在工作职责中将后续管理风险应对做到制度化,常态化,标准化。制定符合工作实际,操作性强,实用性高后续管理办法和相关业务指引,使基层部门人员按照指引能够有效运用的后续管理工作中去。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是一项风险高、责任强、时间跨度长的企业管理方式有效手段,作为税务机关要执法和服务相结合,落实优惠政策和防范税收风险兼顾,真正将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错必究,为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保驾护航。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地税局贾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