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动,都与企业经营状况、税收缴纳、市场前景息息相关,很多专业人士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数据变动,便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未来的发展。
今天昌尧讲税就来同大家讲一讲,如何通过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动,推测企业的纳税行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指标之一:存货、资产周转率
指标数据: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总资产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通过存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可以测定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是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存货资产变现能力越强,存货及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
总资产周转率综合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的营运能力,一般来说,资产的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少,表明其周转速度越快,营运能力也就越强。
风险分析:
通过对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企业的销售能力与纳税情况的关系。
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次)或存货周转率与企业以前年度数据或同行业指标数据比较,如果出现加快的现象,说明企业销售能力有所增长或增强。
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却出现了减少或增长幅度偏低,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增成本的现象。
指标之二: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指标数据:
固定资产年综合折旧率= ∑各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 ∑各项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是指某一期间企业全部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全部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的高低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折旧年限的选择、折旧年限的调整等因素有关。
风险分析:
通过对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与基期标准值(也就是上年同期)的比较分析,看增加幅度是否异常。
如果增加幅度较大,企业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或随意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是否有不符合规定的加速折旧现象,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
指标之三: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指标数据: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风险分析:
通过对当期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与基期标准值(也就是上年同期)或同行业指标的数据比较分析。
如果企业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增长幅度较大或高于同行业标准指10%以上,企业有可能存在帐外销售问题、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或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等影响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现象。
指标之四:能耗投入产出率
指标数据:
能耗投入产出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
能耗投入产出率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的平均值。
风险分析:
通过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出企业实际产量。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从而进一步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
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指标之五: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
指标数据: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100%
税负率是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税收负担的大小。
风险分析:
从纳税监管角度讲,在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一定情况下,实际税负过低,则有可能存在偷漏税问题;从企业来讲,如果实际税负较高,企业也应该查明原因,加强纳税核算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
通过对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企业均存在纳税疑点问题。
企业有可能存在扩大了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销项税额计算错误、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指标之六:印花税负担率
指标数据:
印花税负担率=(应纳税额÷计税收入)×100%。
对通过对本期印花税负担率与上年同期对比或对印花税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进行比较,正常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印花税。
指标之七:所得税贡献率
指标数据:
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就是应纳所得税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风险分析:
如果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当地同行业同期贡献率。企业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