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根据公开信息分析认为,因半年报涉嫌财务造假而被证券交易所问询的上市公司,不排除少缴税款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可能性。对此,专家建议上市公司,应该从半年报暴露的问题入手,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潜在税务风险。
近日,据媒体披露,从2018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已经有90家上市公司收到了证券交易所对半年报的专项问询函,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公司,如乐视网、暴风集团等。记者发现,其中不少企业存在虚增收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反向变动等较为严重的涉嫌造假行为。
90家上市公司半年报遭问询
与去年沪深两交易所的36份半年报问询函相比,今年90家上市公司半年报遭问询,同比增1.5倍。在半年报遭问询的90家公司中,有的上市仅1年,有的去年年报就被问询。目前,一些上市公司被问询后,已经连续发布了多份修订版财报,以更正此前的错误。
从问询的问题来看,这些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的行为,主要涉及七个方面,一是数据错误或矛盾;二是高管未履职责;三是会计处理缺乏依据;四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据出现明显的反向变动;五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营收和净利产生严重背离;六是通过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增加投资收益避免亏损;七是虚增收入。“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可能牵涉到不同程度的税收问题。”北京华晟佳和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王文岗说。
“上市公司半年报质量不高,有其内在的原因。”资深上市公司税收研究专家唐守信说。他告诉记者,上市公司的财务半年度报告与财务季度报告都属于中期财务报告,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除了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另有规定外,上市公司半年报中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经审计。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半年报都未经审计,一些不规范甚至造假的事项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键信息存疑暴露税务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一些上市公司的半年报质量不高,但只要仔细比对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还是可以窥见潜在税务风险的。
10月12日,上市公司L公司直接在回复深交所问询时承认,公司的半年报中存在重复计算销售收入的情况。原来,L公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S公司自2017年下半年起,厂房设备陆续竣工投产,但业务量较小。为了能让S公司具备一定的承接订单的能力,并通过生产制造使新招聘工人尽快成为熟练工,L公司将部分业务及订单转移到了S公司。由于公司财务人员变更频繁,客户在同意配合L公司订单转移后又出现了反复,由此,L公司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重复计算销售收入合并抵消不完整,二是应收账款重复分类计入预付账款。对此,L公司表示,目前还无法准确确定上述事项对半年度报告相关数据的影响程度。
财税智库(北京)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炯梅告诉记者,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高管的绩效工资、奖金及职务升迁等挂钩,导致公司高管有很强的虚增业绩冲动。在此过程中,尽管一些公司账面显示业绩的确增加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创造出与账目匹配的价值,公司的发票流、合同流、现金流与货物流自然很难一致。换句话说,在没有实质业务的前提下,虚增业绩的上市公司很有可能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其客户也因此存在虚抵增值税的可能性,两者的税务风险都很高。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实,不仅需要补缴税款,还有可能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同时面临不小的声誉损害。
事实上,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应税数据的合理性很容易存疑。以Q公司的数据为例:公司2018年前6个月实现营业收入43.46亿元,同比增长50.12%,但城市维护建设税却同比降低3.78%。王文岗分析,根据城建税与增值税同比例增减的原理,可以推算出其增值税与营业收入的变化趋势严重不符。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公司业务均衡、没有重大变化时,一段时期内增值税与营业收入的变化应趋于同步。Q公司营业收入与增值税变化趋势的严重背离,可能预示其存在虚报营业收入或漏缴增值税的风险。
唐守信还注意到,此次被问询的部分上市公司,不仅今年的半年报疑点重重,而且去年的年度报告也存在不少税务问题。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半年报被问询的企业中,有60家在去年年度报告发布后就已经被问询。
强化内控,防患于未然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金税三期上线之后,大数据分析能力空前强大,特别是国税和地税合并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全面强化了对企业财务及税务数据的分析,开发了一批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分析软件,建立了不少行业税收分析模型,一旦企业的相关数据存疑,很有可能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因此,李炯梅建议半年报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应该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税务风险,及时优化内控机制,自觉遵从税法,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李炯梅告诉记者,在实践中,一些税法遵从度较高的大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对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进行“健康诊断”,从而在第一时间识别税务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这次被问询的上市公司,如果在半年报发布之前也能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诊断”,注重分析各项财务指标与税金之间的匹配关系,并作出有针对性的修订,半年报的质量就会得到显着提升,也能减少后续的很多麻烦。
对此,王文岗表示十分赞同。他举例说,以H公司为例,近期被问询后接连发布了5份修订版财报,从去年调整到今年。该公司去年半年报归属净利润被调减1亿元,导致今年半年报净利润由修订前同比减少34.17%,变为同比增长42.09%。王文岗说,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否涉及纳税义务的调整?是否进行了正确的纳税申报更正?是否涉及退税或补税?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应引起企业高层和主管税务机关的高度关注。
王文岗认为,上市公司半年报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说明其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他建议上市公司在规范内部控制时,提高财务报告的税务风险控制能力,比如,在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流程中,强调内部税务管理岗对报告数据进行复核的作用;同时,对拟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指标和税务风险复核分析时,对异常情形要追根溯源。若出现错报,应及时修正,及时降低相应风险。
(来源:中国税务报)
华税点评:近年来,财务造假已成为上市公司营造虚假繁荣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先有银广夏事件、绿大地事件、万福生科案、航天通信、中科云网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的手段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交易、虚开增值税发票以虚增收入;(2)伪造出口货物单证,骗取出口退税款;(3)凭借出库单等单据作为销售收入入账;(4)关联方虚假交易,这是众多企业进行虚增收入的首选手段;(5)少提坏账准备;(6)随意调整会计政策,实行利润操作;(7)多计递延所得税资产。(8)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9)多计营业收入、少计营业成本和利息支出。事实上,财务造假会导致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等一系列法律后果,也将给上市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正如本文中提到的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控,做好财务和税务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税务的自查自纠,在这过程中也可以引入专业税务律师等第三方力量帮组上市公司完成这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