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益筹划原理是指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总额并没有减少,但某些纳税期的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的纳税期实现,取得了递延纳税额的时间价值,从而取得了相对收益。
相对收益筹划原理主要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绝对收益筹划原理是直接减少纳税人的纳税绝对总额从而取得收益,而相对收益筹划原理是通过对纳税义务在时间上的安排,相对减少纳税总额从而取得收益。
假设一个公司可以选择的筹划方案有i个,这些方案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总额相同,但在各个纳税期的纳税额不完全相同,这些方案可作如下表示:
∑T1=t1一1+t1一2+t1一3+……+t1一n
∑T2=t2一1+t2一2+t2一3+……+t2一n
……
∑Ti=ti一1+ti一2+ti一3+……+ti一n
其中:∑Ti=纳税人采用方案i筹划后,其一定时期的纳税总额(i=1,2,3,……)
∑Ti一n=采用方案i筹划后,纳税人第n个年度要缴纳的税额(n=1,2,3,……)
说明:(1)设∑T1=∑T2=∑T3=……=∑Ti=∑T(∑T为纳税人不筹划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的纳税绝对总额)
(2)纳税义务的递延体现在前面纳税年度缴纳的税额小于不筹划情况下同年度缴纳的税额,后面纳税年度缴纳的税额大于不筹划情况下同年度缴纳的税额。
(3)如果不考虑绝对收益的因素,∑T1=∑T2=……=∑Ti
对各个方案的纳税额求现值:
P1=T1一1/(1+r)+T1一2/(1+r)2+T1一3/(1+r)3+……+ T1一n /(1+r)n
P2= T2一1/(1+r)+ T2一2/(1+r)2+ T2一3/(1+r)3+……+ T2一n /(1+r)n
……
Pi= Ti一1/(1+r)+ Ti一2/(1+r)2+ Ti一3/(1+r)3+……+ Ti一n/(1+r)n
说明:r为投资报酬收益率。
从中选取一定时间内纳税额的现值最小的方案。
[例1一5]假设一个公司的年度目标投资收益率为10%,在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税前所得相同。如果税法允许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加速折旧法、一次计入费用法。其结果假定如下:
方案1:采用年限平均法:
T1一1=T1一2=T1一3=100(万元),即每年缴纳的所得税相等
方案2:采用加速折旧法:
T2一1=50(万元),T2一2=100(万元),T2一3=150(万元)
方案3:采用一次计入费用法:
T3一1=0(万元),T3一2=150(万元),T3一3=150(万元),
(1)3年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Ti为:
方案1:T1=T1一1+T1一2+T1一3=100+100+100=300(万元)
方案2:T2=T2一1+T2一2+T2一3=50+100+150=300(万元)
方案3:T3=T3一1+T3一2+T3一3=0+150+150=300(万元)
该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案在3年内的纳税绝对总额是相同的,都是300万元。
(2)把预期纳税绝对总额按目标投资收益率折算成现值Pi:
方案1:∑T1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
P1=100+100/1.10+100/(1.10)2=273.55(万元)
方案2:∑T2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
P2=50+100/1.10+150/(1.10)2=264.88(万元)
方案3:∑T3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
P3=0+150/1.10+150/(1.10)2=260.33(万元)
(3)筹划方案的相对节减税额∑Si为:
方案2相对节减税额∑S2=∑T1一∑T2=273.55一264.88=8.67(万元)
方案3相对节减税额∑S3=∑T1一∑T3=273.55一260.33=13.22(万元)
尽管在三个方案中该公司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总额都是300万元,但因货币的时间价值,方案2和方案3就如同纳税人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再投资,将来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或者可以减少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节减了税收,取得了收益,所以选择方案3或方案2;而在方案3与方案2中,又以选择方案3最优,因为它比方案2相对节减更多的税款,取得的收益更大。 |